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体育成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

发布时间:2025-05-21 作者:毛振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 党和国家连续发布系列文件,要求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但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尚未止跌,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小月牙”等问题日趋紧迫,中国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错综复杂。能否通过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使其成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成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基石,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体育的真义是什么,何谓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为什么是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

一、什么是体育,如何理解作为教育的体育真谛

说到体育,教练员视它为争光,运动员视它为锦标,职场青年视它为娱乐,中老年人视它为养生,医生视它为预防,病人视它为康复,军人视它为练兵,国家视它为强国,持旧教育观念者视它为“青年丧志之玩物”,身心二元论者视它为“头脑简单之根源”,奥运先贤视它为青少年的“伟大教育运动”,蔡元培视它为“健全人格之首在”,毛泽东视它为“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习近平总书记视它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像个万花筒,个中看它皆不同。人们基于视角的宽窄和个人的不同需求所看到的体育是千姿百态、功能万千的,人们基于认知的高度和亲身感受的体验所看到的体育是褒贬不一、好恶分明的。

体育在促进青少年“感情”“意志”和“人格”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调感情,它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乐观是面对纷杂世界激励自己向前的充满动力的心理暗示,体育激励青少年乐观向上去看待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它是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体育强意志,它培养学生不怕苦累、崇尚坚持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面对人生困难勇往向前的积极心理暗示,体育激励青少年不惧劳苦、勤劳勇敢和永不言败,它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育健人格,它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遵规守矩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人与人、个人与集体发生矛盾时的友善和服从的心理暗示,体育激励青少年永远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时时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助人为乐,它是真善美的价值观。

何为体育的真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2] 学生、立德树人、综合素质、基础性工程是理解体育真义的四个关键词:体育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它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使命;体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它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它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其意义不限一科也不限一育,它是“五育并举”的基石、撬杠和突破口。

二、全面发展学生的“理想像”是怎样的

教育理论工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去理解“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工作者遵循党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方针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很多教育的参与者未必如此理解,他们可能认为全面发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是“好学校就是升学率高+校风好+有特色”,认为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好孩子,后者的“全面发展”图谱中没有体育的地位。

如果难以对“全面发展”取得共识,不妨回头反观一下何为“不全面发展”。任何人在面对“不善人际交往、孤僻骄傲的学霸”“体弱多病、精神萎靡不振的高才生”“缺少情趣,除了学习没其他爱好的理科男”“整日不苟言笑、神情漠然、郁郁寡欢的书呆子”“情商低下、言行不逊、遭人厌弃的高智商”“粗鄙鲁莽、桀骜不驯的体育特长生”“好吃懒做四体不勤只会学习的名校生”“品行不端或某一天人设瞬间崩塌的高分生”“不堪学习压力最终误入歧途的尖子生”时,无论懂教育还是不懂教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想必都不会认为他们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因此,全面发展学生的“理想像”应是“谦逊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善于交流的学霸”“热爱锻炼、身体强壮、朝气蓬勃的数学高才生”“富有情趣,有体育艺术爱好的理科男”“善思善言、幽默可爱、乐观向上的‘书虫’”“善解人意、语言和善、受人喜欢的高智商同学”“热爱劳作、乐意助人、生活能力强的名校学生”“身心健美、品行端庄、举止儒雅的特长生”“三观正确、遵纪守法、品行优良的高分生”“不惧困难、永不言败、百折不挠的学习尖子”……

综上所述,全面发展学生“理想像”的“底色”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其“表色”是德、智、体、美、劳全方向的均衡发展,其“高光”则是当代青少年应具有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三、体育为何能成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体育可以站“C位”,可以是“中心撬点”的位置,它向上可撬动德育和智育,向下可撬动美育和劳动教育,体育在以“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为标志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有的价值功能。

体育撬动德育发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六项重要工作的强调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位列第二,可见体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某位校长也形象地说过:体育是在操场上最看得见的德育。

体育撬动智育发展。体育撬动智育发展的杠杆是“运动塑造更聪明大脑”的基础理论,是每次肌肉收缩释放IGF-1蛋白质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是运动增大额叶体积强化大脑执行功能,是运动增大海马区促进人的记忆力的增长,是运动提高神经传递素水平以提高注意力,是运动产生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及其“全脑教育”,也是清华大学学子总结出的“8-1>8”的效率学习公式。

体育撬动美育发展。体育撬动美育的杠杆是“体美不分家”之文化遗传,是古代奥运会中的艺术灵感,是现代艺术节中不可少的体育元素,是体育人奋力拼搏时展现的内心与外形之美,是每个人在拼搏胜利后心中涌出的无限美好,是体育美育共同追求美感的精神纽带,是体育和美育都无法缺失的挑战创新、高峰体验,文化沉淀和个性张扬也是生活中“搞体育的爱唱歌,搞艺术的爱足球”的“并非偶然”。

体育撬动劳动教育发展。体育撬动劳动教育的杠杆是1954年颁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理念,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的时代精神,是“体育精神”与“劳动精神”、“运动体能”与“劳动体能”、“运动技能”与“劳动技能”的高度一致性,也是当下青少年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体质体能连续下降和基本劳动技能严重不足等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双向需要”和“双向奔赴”。

四、体育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案例

案例1:“小胖墩”小吕的故事。JS省某市某区新建了一所小区配套学校,在体育专家的建议下,这所新建校组建了中国第一支中学生美式橄榄球队,希望用体育的“一校一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母亲怀孕时患病吃药的原因,小吕从小就是个“小胖墩”,并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胖,使小吕丧失了自信,泯灭了学习的动力,他不爱上学,没事就请假,甚至装病逃学,小吕也没有体育爱好,少有亲密的朋友和同学。球队教练王老师发现了小吕的情况,毅然将进行橄榄球训练并不理想的小吕吸收入队,从此小吕开始变了,他变得开朗了,变得有意志了,变得有自信了,变得爱学习了。小吕的妈妈说:有一次小吕在家生病,他突然坐起来说:妈,我要去学校训练!我说:你在发烧啊,为什么非要去训练?他说:因为我的队友都在训练!仅仅一个学期的橄榄球训练让小吕像变了一个人。学期末,学校校长在群里发了一个期末考试的成绩单并附言道:“两个月过去了,橄榄球队员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进步一目了然:33名队员中有30人学习成绩提高,2人几乎没变,1人稍退步。看!我们的小吕从12916名进步到4976名、小吴从9446名进步到2907名、小刘从9402名进步到104名、小梁从8111名进步到3488名、小魏从198名进步到32名……这足以说明,橄榄球运动让孩子有了进步,体育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实例2:“虹桥体校”的故事。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有一所普通的学校—虹桥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周琳校长一直困惑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20179月虹桥小学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体育整体改革项目,开始了“体育走班制教学”“体质健康提升三精准”“全员运动会”和“家校体育共育”等改革,学校打破行政班级上体育课,按照学生兴趣和技能分层教学,形成“12年级普修、36年级选修”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学练积极性,实现了“人人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体育走班制教学”助力学校形成了30余支校级运动队,2020年以来学校平均每年获赛事奖项800余项。学校利用先进手段精准测量学生体质和技能,建立档案并制定个性化体质干预方案,通过校内锻炼和家庭作业等推进群体性和个体化干预,全校学生体质优秀率从改革前的不足5%提升至82.79%。学校已召开七届全员运动会,彻底改变了“少数人在跑,多数人晒太阳”的困局,每届运动会每个学生都能参加24个项目,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有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但在改革初期,家长对如此轰轰烈烈的体育改革并不理解,他们甚至抱怨地将虹桥小学称为“虹桥体校”,家长质疑学校为什么不好好抓学习。然而,事实教育了所有人:虹桥小学的学习成绩伴随着体质的增强不断提高,在学业测评中,虹桥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全科综合分都在全区排名第一。周琳校长说,体育改革让我们收获了学生的体质增强、收获了每个学生的技能提高、收获了学生的行为规范、收获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收获了体育教师队伍的成长、收获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家校体育共育,更收获了学校的全面进步。

五、用体育撬动学生全面发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让体育的“撬杠”迅速见效。应该说,当前的体育改革还没有让大家体会到它的特殊功能,教育界对体育改革的信心依然不足。要想让教育部门领导、校长、各学科教师、学生、家长都能认可体育是关键撬杠,就必须让体育改革迅速见效,通过若干重要的改革让学校体育焕然一新,而且体育改革必须通过像全国学校体育联盟“10+10”那样有实效的系列改革工程尽快产生突破性的效果,以展示体育的特殊效能。[4]

第二,打破体育“二八格局”,实现“全员体育”。体育固有的“胜者为王”“能者多劳”的竞技性和锦标性,阻碍着学生全员参与体育的理念与实践,使得学校体育相较其他学科更易产生“二八格局”,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提升、班级体育竞赛和学校运动会中都有80%的体育资源偏向了20%左右的“体育优等生”,而80%的学生只能享受最基础的体育资源,这大大压缩了多数学生体育参与的时空,并使他们在远离体育的现实中逐渐“固化”为体育“看客”和“过客”,这个现象必须尽快改变。

第三,要开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要使体育真正成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需要调整和改变以往的“发国家文件号召→组织大型活动宣传→增加课时开齐开足→积极扩大教师引进→专项拨款各级培训→严格督导强化评估”的传统赛道和传统动能,要追求体育发展的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近十年来,在区域学校体育改革中涌现的“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体育选修走班制”“全员性班级赛”“体育品行课课养”“全员运动会”“体育趣味课课练”“小课间锻炼520”等都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5]

第四,教育者要把自己摆进体育之中。当我们号召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在哪里,他们在体育之中吗?是不是在很多孩子眼中家长是有空就搓麻将从不锻炼,是不是有些体育教师总是抽烟喝酒大腹便便?如果体育是“教育者只管号召,从不把自己摆进去”,如此体育能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吗?行文到此,脑海里自然闪出那个农村学校的校长带领全校学生跳鬼步舞的景象,觉得那个体育很和谐、很欢乐、很动感、很感人。

第五,重视合理运用“功利性撬杠”。用应试的方法纠正应试、用功利的方法追求非功利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得已的手段。进行中考体育考试并逐渐增加至100分,将学生体质连续下降的学校在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等,这种“功利性撬杠”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有效的。“功利性撬杠”不可一概否定,需要适度合理利用,在这方面我们也不能用纯理想主义的思维思考问题。

毛振明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

《人民教育》2025年第7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 新华社.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22].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4] 毛振明,丁天翠,邱丽玲等. 论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问题与协同创新教改方略(1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10内涵性教改工程”[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51~5.

[5] 毛振明,丁天翠,邱丽玲等. 论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问题与协同创新教改方略(2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10外延性教改工程”[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66~11.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